污水总磷超标是一个复杂且常见的问题,对水体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以下是对其成因的剖析以及相应的破解之道: 
成因剖析 进水磷浓度高: 污水来源本身含有较高的磷,如洗涤剂、肥料、食品加工等产生的污水,增加了处理过程中去除磷的难度。 微生物问题: 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微生物在适宜的环境下会大量繁殖,但如果微生物活性降低或数量不足,会影响磷的去除效果。 污泥的处理和回流对磷去除也有影响。污泥沉降不良或污泥回流问题,会导致磷浓度在处理过程中积累。 药剂投加不当: 在化学除磷过程中,如果药剂投加不当或剂量不足,会导致总磷无法有效去除。 设备故障与运行不稳定: 处理系统中出现设备故障或运行不稳定,也会影响磷的去除效果。例如,沉淀池或反应器出现问题,可能导致磷去除效果不佳。 操作管理不当: 操作过程中对处理参数的控制和调整至关重要。不适当的操作管理可能导致处理效果不稳定,磷超标。 破解之道 优化污水处理工艺: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除磷工艺,如生物除磷、化学除磷、吸附除磷等。 通过调整工艺参数,如水力停留时间、温度和溶解氧等,优化除磷效果。 调整药剂投加量: 在化学除磷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控制药剂投加量,避免过量或不足导致除磷效果不佳。 加强微生物管理: 确保生化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种群的稳定和活性,可以通过增加曝气时间、优化微生物环境等方式实现。 检查进水中的碳、氮、磷比例,确保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平衡。 维护设备稳定运行: 定期检查和维护处理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和稳定性能。 对产生的污泥进行妥善处理,防止磷的二次释放。 建立监测体系: 建立完善的总磷监测体系,定期监测水体中的总磷浓度,及时掌握水质状况。 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专项技能和环保意识。 采用综合处理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根据废水的具体性质和处理要求,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处理。 例如,在生化处理后端增加深度除磷工艺,或利用离子交换法、膜分离法等物化处理方法进一步提高磷的去除率。 解决污水总磷超标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优化工艺、调整药剂投加量、加强微生物管理、维护设备稳定运行、建立监测体系以及采用综合处理方法等。通过综合考虑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确保出水水质符合标准要求,保护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