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水中总有机碳(TOC)是评估水质有机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TOC代表了水体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含碳的总量,单位为ppm或ppb。由于TOC的测定采用燃烧法,能将有机物全部氧化,因此它比生化需氧量(BOD5)或化学需氧量(COD)更能直接表示有机物的总量。本文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检测水中总有机碳的方法,包括湿法氧化(过硫酸盐)-非色散红外探测(NDIR)、高温催化燃烧氧化-非色散红外探测(NDIR)、紫外氧化-非色散红外探测(NDIR)、紫外(UV)-湿法(过硫酸盐)氧化-非色散红外探测(NDIR)、电阻法、紫外法、电导法、臭氧氧化法以及超声空化声致发光法。
### 湿法氧化(过硫酸盐)-非色散红外探测(NDIR)
湿法氧化是一种较为传统的TOC检测方法,通常使用过硫酸盐作为氧化剂。在检测前,样品需要经过磷酸处理,以去除无机碳的干扰。随后,有机碳在氧化剂的作用下被氧化成二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通过非色散红外探测器(NDIR)进行测量,最终将二氧化碳的含量转换成水中有机物的浓度。
湿法氧化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适用于常规水体如地表水、常规海水的检测。然而,由于湿法氧化对于复杂的水体(如含有腐殖酸、高分子量化合物等)氧化不充分,因此不适用于TOC含量高的水体。此外,湿法氧化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可能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需要特别注意。
### 高温催化燃烧氧化-非色散红外探测(NDIR)
高温催化燃烧氧化法是一种较为先进的TOC检测方法,其应用时间比湿法氧化晚,但因其氧化彻底,适用范围更广。在高温条件下,通过催化剂(如铂、钯等贵金属)的作用,有机碳被氧化成二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同样通过NDIR进行测量。
高温催化燃烧氧化法的优点是氧化效率高,适用于污染较重的江河、海水以及工业废水等水体。此外,由于高温条件下氧化反应更彻底,因此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也更高。然而,高温催化燃烧氧化法需要昂贵的催化剂和高温设备,运行成本相对较高。
### 紫外氧化-非色散红外探测(NDIR)
紫外氧化法利用紫外光(通常为185nm)照射样品,使有机碳氧化成二氧化碳。在样品进入紫外反应器之前,同样需要去除无机碳的干扰。生成的二氧化碳通过NDIR进行测量。
紫外氧化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无需高温设备,适用于原水、工业用水等水体的检测。然而,紫外氧化法对于颗粒状有机物、药物、蛋白质等高含量TOC的水体不适用。此外,紫外光照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产物,如臭氧等,需要注意安全操作。
### 紫外(UV)-湿法(过硫酸盐)氧化-非色散红外探测(NDIR)
紫外(UV)-湿法(过硫酸盐)氧化法结合了紫外氧化和湿法氧化的优点,通过两者的协同作用,提高了氧化降解效果。在紫外光照射下,有机物首先被部分氧化,随后在过硫酸盐的作用下进一步氧化成二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通过NDIR进行测量。
### 电阻法
电阻法是一种近年来开始应用的TOC检测方法,其原理是在温度补偿的前提下,测量样品在紫外线氧化前后电阻率的差值。电阻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无需复杂的设备。然而,该方法对被测量的水体来源要求比较苛刻,只能用相对洁净的工业用水和纯水,应用方向单一。
### 紫外法
紫外吸收光谱用于TOC的检测分析最早可追溯到1972年。紫外法利用有机物在254nm处紫外吸光度值与TOC之间的线性关系进行检测。紫外法的优点是快速、不接触测量、重复性好、维护量少。然而,由于紫外法只能测量有机物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值,因此无法直接得到TOC的绝对含量,需要与其他方法进行校准。
### 电导法
电导法通过电导池进行检测,电导池由参比电极、测量电极、气液分离器、离子交换树脂、反应盘管、NaOH电导液等组成。在检测过程中,样品中的有机碳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并释放到电导池中,通过测量电导率的变化来计算TOC的含量。
电导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无需昂贵的设备。然而,由于电导法的测量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温度、离子强度等),因此稳定性较差。此外,电导法对于低浓度TOC的水体检测效果不佳。
### 臭氧氧化法
臭氧氧化法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将有机碳氧化成二氧化碳。臭氧氧化法的优点是反应速度快、无二次污染、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然而,臭氧氧化法需要昂贵的臭氧发生器和尾气处理设备,运行成本较高。此外,臭氧氧化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产物(如硝酸盐等),需要注意处理。
综上所述,检测水中总有机碳的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范围。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水体的特性和检测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更准确、更高效的TOC检测方法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