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化物是指以氰氨基分子(CN)的形式存在的物质,代表有杂环氰化物、烷基氰化物、芳基氰化物、脲基氰化物和其他类型氰化物。氰化物具有腐蚀、慢性毒性、挥发性和高溶解性等特点,因此其污染水源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氰化物在水源中可将水中的氢原子转化为氢离子,进而干扰水的pH值并影响水的生态,因此对氰化物的检测和分析显得格外重要。 
原子荧光法是一种通过检测溶液中物质的原子荧光光谱强度,实现对溶液中化合物浓度的定量分析技术。它具有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等优点,因此在水环境中对污染物进行检测时具有重要意义。原子荧光法测定水中氰化物的具体介绍如下: 测定原理
原子荧光是将氰、氨或氟宿主分子与专门的激发因子(如金属离子、尼莫地平甲氧嗪,抗生素类分子等)发生反应,使得氰、氨或氟转化释放出具有特定波长特性的光子。原子荧光的发射强度与溶液中的氰化物浓度呈正相关,因此可以检测水中氰化物含量。 质控程序
原子荧光法测定氰化物的质控程序主要包括试剂配制、仪器校准、样品的准备及加标等步骤。 试剂配制:氰化物检测试剂要按照规定积分计量标准配制,使其能够稳定。
仪器校准:利用空白溶液及指定浓度氰化物溶液校准,以调节仪器测试稳定性。 样品准备及加标:通过添加已知氰化物定量后加标椭圆检测,从而计算出待测样品中氰化物的含量,以精准获取氯化物浓度值。 仪器条件 测定时仪器的条件选择对于结果的准确性十分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负高压:负高压变大,信号强度值相应变大,灵敏度提高,同时噪音相应增大。负高压变小,信号强度值相应变小,灵敏度降低,噪音相应减弱。实验结果表明,负高压在290~300V之间,信号强度较稳定,荧光强度适中,且噪音较低。
灯电流:灯电流增强,荧光强度增大,灯电流较低时荧光强度低且不稳定,但灯电流过高,会影响灯的使用寿命。 原子化器高度:随着原子化器高度的降低,荧光强度增大,但原子化器高度过低时会导致噪音过大,信号强度不稳定。一般选择原子化器高度为12mm左右。 载气流速:载气过大,相当于稀释样品的浓度,使荧光强度减小。载气过小时氩氢焰不稳定,影响测定结果。一般选择载气为400ml/min,屏蔽气为900ml/min。 总的来说,原子荧光法是一种准确、可靠、快速的分析方法,特别适用于水环境中污染物的检测。原子荧光技术的应用在水环境中对于氰化物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保护水源的完整性和生态,并为污染物排放和控制等相关研究提供可靠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