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生态技术是当前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以下是对该技术的详细探讨: 
一、黑臭水体成因及危害 城市黑臭水体主要成因包括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外源污染主要源于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等点源污染,以及农业面源污染、降水径流污染等面源污染。内源污染则主要由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造成。这些污染物导致水体重金属等超标,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平衡,严重影响城市景观和居民生活环境。 二、生态技术概述
生态技术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利用生物、植物、动物等自然力量,结合物理、化学及工程技术措施,恢复其生态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该技术具有投资少、对环境影响小、方便、效果持久等优点。 三、生态技术分类及应用
物理治理技术 控源截污:通过建设截污管道,将污水从河流中截流并引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减少污水直排对水体造成的污染。 清淤疏浚:采用机械或水力方法,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去除底泥中的污染物,增加水体自净能力。 引水补水:通过引入清洁水源,增加水体流动性和自净能力,改善水质。 化学治理技术 化学氧化:利用强氧化剂如臭氧、高锰酸钾等,氧化分解水体中的还原性物质,降低水体黑臭程度。 化学沉淀:采用化学方法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但需注意,化学治理技术可能产生二次污染,需谨慎使用。 生物生态治理技术 植物:利用水生植物吸收、富集和转化水体中的污染物,同时植物的生长过程也能增加水体溶氧量,改善水质。常见的水生植物有紫根小叶葫芦、水生狐尾藻等。 微生物:通过投加特定微生物菌剂,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恢复水体生态功能。如原位微生物制剂技术、异位微生物制剂技术等。 生物膜法:在河道内设置生物膜载体,通过附着在载体上的微生物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生态浮岛植物净化技术:利用浮岛植物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同时提供生物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 人工湿地植物净化技术:通过构建人工湿地系统,利用湿地植物的净化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 四、生态技术的综合应用 单一技术手段的运用很难达到既治标又治本、见效快又持久的目的。因此,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中,应根据水体污染程度、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合理选择多种技术组合,实现综合治理。例如,可以结合控源截污、清淤疏浚、引水补水等物理治理技术,与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生态治理技术,形成综合性的治理方案。 五、案例分析
以珠三角地区某河涌治理为例,该河涌污染严重,主要原因为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治理措施包括上游支涌局部清淤、河涌两岸排污口截污纳管、格栅隔渣、河面垃圾清理、曝气增氧、投放复合微生物制剂、放养水生动植物等。经过治理,河涌水质变清,恶臭消除,水质多数时间达到V类标准。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生态技术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六、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政策的推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未来,生态技术将向更加环保、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利用氧化技术快速降解水体中,提高水体透明度;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实时监测水体水质变化;加强与国际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同时,也需要关注治理过程中的管理不善、监管不力等问题,确保治理措施得到落实。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生态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通过合理选择多种技术组合实现综合治理,可以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