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水灌溉中总铁对土壤—植物系统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土壤中铁的含量、形态、有效性以及植物对铁的吸收和利用等多个方面。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 
一、土壤中的铁及其对植物的有效性 铁在地壳中的丰度较高,土壤中的含量也往往不低。在温带土壤中,铁的含量常变动在1%至5%之间,平均值为3.8%。土壤中的铁主要结合在粘粒和粉砂部分,并随着土壤的发育而浓积。然而,土壤总铁含量一般不代表对植物的供给量,植物铁缺乏主要是由于土壤中铁的有效性低引起的。土壤中有效态铁含量变动幅度很大,可以低到15ppm,也可以高到1000ppm。 铁的有效性主要决定于土壤pH和氧化还原电位。在酸性土壤中,铁常以Fe2+形态存在,对植物有效性高;而在中性和碱性土壤中,铁则氧化为难溶的Fe3+,不易被植物吸收。此外,氧化还原电位增高也会使Fe2+氧化而降低铁的溶解度。因此,在结构破坏或排水不良的土壤和土壤的底层,Fe2+可能增多,甚至达到毒害植物的程度。 二、再生水灌溉对土壤中铁含量的影响 再生水是指污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满足某种使用需求的水。再生水灌溉可能会改变土壤中铁的含量和形态。一方面,再生水中可能含有一定量的铁元素,这些铁元素在灌溉过程中会进入土壤;另一方面,再生水的灌溉也可能会影响土壤的pH和氧化还原电位,从而影响土壤中铁的有效性和形态。 然而,关于再生水灌溉对土壤中铁含量影响的具体研究并不多。一些研究表明,再生水灌溉可能会增加土壤中的盐分和某些营养元素的含量,但关于铁元素的具体变化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三、植物对铁的吸收和利用 植物对铁的吸收和利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中铁的含量、形态、有效性以及植物的生理需求等。植物缺铁时,会出现叶绿素、胡萝卜素、核酸减少,有机酸、氨基酸等增加,细胞分裂停止等现象。因此,铁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再生水灌溉的条件下,植物对铁的吸收和利用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如果再生水中铁元素含量较高,可能会增加土壤中铁的有效性,从而促进植物对铁的吸收;另一方面,如果再生水的灌溉改变了土壤的pH和氧化还原电位,也可能会影响植物对铁的吸收和利用。 四、再生水灌溉中总铁对土壤—植物系统影响的建议研究方向 长期观测研究:由于再生水灌溉对土壤和植物的影响是长期的、积累的,因此需要开展长期观测研究,以了解再生水灌溉对土壤中铁含量和形态以及植物对铁的吸收和利用的长期影响。 不同灌溉方式和灌水技术的研究: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和灌水技术对再生水灌溉下土壤中铁的分布和植物对铁的吸收的影响,以优化灌溉方式,提高灌溉效率。 土壤病原菌和重金属污染的研究:再生水中可能含有一定量的病原菌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对土壤和植物的构成威胁。因此,需要加强对再生水灌溉下土壤病原菌和重金属污染的研究,以确保再生水灌溉的正常性。 再生水灌溉中总铁对土壤—植物系统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开展长期观测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和灌水技术的研究以及土壤病原菌和重金属污染的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以了解再生水灌溉对土壤和植物的影响,并优化灌溉方式,提高灌溉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