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残存的痕量氰化物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测定。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测定方法及其特点: 一、分光光度法
异烟酸-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法 原理:基于戊烯二醛反应(Konig反应),氰化物与氯胺T反应生成氯化氰,氯化氰再与异烟酸和巴比妥酸反应生成蓝色聚甲炔染料,通过测量染料的吸光度来间接测定氰化物的浓度。 特点:该方法灵敏度高,但操作相对复杂。通过改进,如采用吹气分离法富集水中的氯化氰,可以提高检测灵敏度。改进后的方法测定下限可达0.4μg/L,更适合基层监测站的应用。 异烟酸-吡唑啉酮比色法 原理:氰化物在酸性条件下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氰,氯化氰再与异烟酸和吡唑啉酮反应生成有色化合物,通过测量化合物的颜色深浅来测定氰化物的浓度。 特点:该方法操作简便,但灵敏度稍低,低检测浓度为0.004mg/L。 吡啶-巴比妥酸比色法 原理:氰化物与某种试剂反应生成能与吡啶-巴比妥酸反应生成有色化合物的中间产物,通过测量有色化合物的吸光度来测定氰化物的浓度。 特点:该方法灵敏度适中,低检测浓度为0.002mg/L。 二、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 原理:利用物质在气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进行分离,然后测量各组分在检测器上的响应值来定量。 特点: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度好,但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高的成本,且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气相色谱-质谱法 原理:结合气相色谱和质谱的优点,进行气相色谱分离,再用质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特点:该方法具有灵敏度和准确度,但同样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高的成本。 三、电化学法 原理:通过电极表面的氧化还原反应,将待测水中的氰离子转化为金属离子或相应的化合物,然后利用电位差进行定量分析。 特点:该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操作简便,但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四、其他方法 原子荧光光谱法 原理:将待测水样中的氰化物激发到高能态,然后测量其退激发射光的强度来确定其浓度。 特点:灵敏度高、选择性好,但需要专业的仪器和技术支持。 离子选择电极法 原理:通过离子选择电极测定溶液中的氰化物离子浓度。 特点:快速、准确,但可能受到其他离子的干扰。 水质分析仪器法 原理:使用专业的水质分析仪器,如离子色谱仪、光谱仪等进行分析。 特点:快速、准确,但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且设备成本较高。 硝酸银滴定法 原理:利用氰化物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氰化银沉淀的原理进行滴定分析。 特点:操作简便,但灵敏度较低,低检测浓度为0.25mg/L。 五、选择方法的考虑因素 在选择水中痕量氰化物的测定方法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灵敏度:痕量氰化物的测定需要高灵敏度的方法。
准确性:方法的准确性对于测定结果的可靠性十分重要。 操作简便性:简便的操作方法有利于快速得到测定结果。 成本:包括设备成本、试剂成本以及运行成本等。 干扰因素:需要考虑水样中可能存在的其他离子或化合物的干扰。 水中残存的痕量氰化物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测定,具体选择哪种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以上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