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 1、治理进展: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近年来取得了一定进展,治理率逐步提升。截止2024年6月,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45%以上,农村污水横流状况大幅减少。 设施数量和处理能力较快增长,但乡和村庄增长速度不及建制镇,且存在处理设施闲置、停运现象。 2、排放特点: 人均排放量较低,但排放日变化系数大,水量水质季节性变化明显。 污染物相对较稳定,可生化性较好,但收集难度大,易造成大面积污染。 3、存在问题: 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既有设施闲置停运。 农村生活污水总体处理能力不足,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一些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县市,农村污水收集处理率低于10%。 治理工作统筹谋划不足,未做到因地制宜,县域专项规划缺少必要信息。 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存在一定的资金缺口,一些地区难以保障持续投入。 二、对策分析 1、增加资金投入: 加大农村环保基础设施专项资金投入,确保治理设施建设和运维的资金需求。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采用PPP等模式吸引投资。 2、优化治理模式: 因地制宜选择治理模式和技术工艺,避免“一刀切”和盲目照搬。 推广适合农村特点的污水处理技术,如人工湿地、土壤渗滤技术等。 3、加强设施建设: 加快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收集和处理能力。 优先解决排放区域的治理问题,逐步扩大治理范围。 4、强化运行管理: 建立健全设施运行保障机制,确保设施实现长期、稳定运行。 加强对设施运行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操作能力。 5、推动资源化利用: 探索农村生活污水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如用于农田灌溉、林地浇灌等农业生产活动。 鼓励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污水治理工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 6、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 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环境教育,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7、完善政策体系: 制定和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 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农民群众共同努力。通过增加资金投入、优化治理模式、加强设施建设、强化运行管理、推动资源化利用、加强宣传教育和完善政策体系等措施,可以逐步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